原標題: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評論的守正創新
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評論要彰顯影響力和傳播力,就必須守正創新,在文本寫作時,應堅守問題意識,注意挖掘題材的時代性與典型性,把握好輿論引導的時度效,龍巖花生,實現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評論的創新表達。
電視評論的現狀與困境
毋庸置疑,我們已經置身于融媒體時代。
融媒體時代,媒介的技術進步,前所未有地改變了新聞的生產組織方式(如中央廚房)、新聞傳播方式(如平臺傳播、精準分發)、輿論場的態勢(如主流輿論場、網絡輿論場、社群和民間輿論場的分化)和媒體經營的業態(如平臺聚集和共生)等媒體的生態。①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在新聞輿論場引領風騷的電視評論,曾涌現出諸如《觀察與思考》《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等婦孺皆知的優秀電視評論欄目,“20世紀90年代受到業界和受眾關注最多的新聞評論形式”②,卻在這種新的媒介語境和媒介生態中遭遇了空前的挑戰。一方面,融媒體時代,移動多屏的全空間大眾傳播逐漸取代電視媒體的客廳大眾傳播而成為受眾喜愛的新傳播方式,以客廳文化作為主要傳播語境的電視評論,其影響力和收視率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下滑;另一方面,在產業化的驅動下,不少電視媒體一味追求收視率,競相上馬各種綜藝娛樂類節目,曾經被視為電視媒體“靈魂”與“旗幟”的電視新聞評論,開始遭到不同程度的冷落乃至拋棄。
電視新聞評論的這一現狀與困境,逐漸波及近年來中國新聞獎的評選。有人認為,“近年來,中國新聞獎電視評論從參評數量到獲獎結果都堪憂。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獎電視評論符合要求的參評作品更是下滑到只有9件的個位數,為中國新聞獎設置以來參評數量最低?!雹鄣诙藢弥袊侣劒?,電視評論組的參評數量依然維持在9件這一歷史低位,現狀讓人無法樂觀。更令人憂心的是,這9件參評的電視新聞評論作品,質量參差不齊。如某東南沿海衛視大臺報送的作品,盡管制作精良,在手段上注意零距離交流,多渠道聯動,大小屏融合,但是,卻混淆了談話類節目和電視新聞評論的邊界,將明顯屬于談話類的社教節目,作為電視新聞評論作品報送。
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語境中,電視新聞評論如何守正創新,業已成為眾多電視新聞媒體人思考的一個重大問題?!啊卣齽撔隆浞煮w現了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不變與變的辯證規律。守正是基礎、是前提、是保障,是第一位的,解決的是去哪里的問題。創新是動力、是能力、是守正的實現路徑,解決的是怎么去的問題?!雹茉谶@個意義上,我們力圖通過對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電視評論獲獎優秀作品的解讀,分析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評論供給側改革的探索之路。
文本寫作的問題意識
新聞工作者作為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其文本寫作和傳播就必須把握好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不斷增強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在這里,所謂“時”,是指新聞輿論傳播的時機、時效和時宜;所謂“度”,是指新聞輿論傳播的角度、態度和力度;所謂“效”,是指新聞輿論傳播的效果、效應和效益。時度效是新時代檢驗新聞輿論傳播影響力的衡量標尺,自然也是大數據、智能化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背景下電視評論文本寫作和傳播守正創新的方向所在。
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1+1》制作的《十九大觀察》第一期,在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召開當天就推出,無論是主持人董倩還是觀察員白巖松,都突出了本期節目所報道的是“今天上午黨的十九大拉開帷幕”這一時間節點。眾所周知,新聞是時間的易碎品,新聞評論要發揮其應有的傳播效應,同樣也應注重時效性。但是很長的一段時間,電視評論由于涉及采訪、撰寫、攝像、剪輯等流程,與報紙、廣播等其他媒介介質相比,制作較為復雜,因此電視評論播出時,時間上往往滯后。而《十九大觀察》第一期,當天重大事件的電視新聞評論,當天播出。這種只爭朝夕的操作,恰恰克服了傳統電視評論時效性差的不足,極大地滿足了融媒體時代公眾對及時性評論傳播的需求。
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就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意識的本質在于人類主體必須要有發現問題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它不僅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礎與保障,而且是人類改造世界的路徑與歸宿。因此,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評論守正創新的關鍵所在,就在于其寫作必須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鮮明的問題導向。一個好的電視評論,其時、度、效的核心標準,就在于通過對問題的及時發現,有角度、有態度、有力度地解答,最終實現引導受眾探究這一問題所蘊含的意義和價值。在《十九大觀察》第一期中,白巖松恰恰就是通過境外記者人數與境內記者人數的橫向對比以及十九大境外記者人數與十六大境外記者人數的縱向對比,敏銳地指出,發生這一改變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背后發生了一個重要的變化,因為此時的中國,不再是一個亞洲的中國,而是整個世界的中國?!?/p>
上一篇:怎樣認識和做好新聞評論
下一篇:探訪遂寧網紅打卡地